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2019年助推乡村振兴活动情况报告及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情况的报告

2020/06/28 10:46   编辑:邵新羚   来源:

省农业农村厅


省人大常委会:
       2019年11月25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人大农委《关于开展2019年助推乡村振兴活动情况的报告》,并提出了富有建设性、针对性强的审议意见。报告反映的问题深刻准确,提出的建议切实可行,对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积极作用。对此,省政府高度重视,要求省农业农村厅会同有关部门,对报告及审议意见提出的具体问题、对策措施和建议,认真研究,制定具体措施。现将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审议意见落实情况
       (一)关于“切实抓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有关批示精神的落实,推动解决相关问题,进一步改进工作”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有关批示精神,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以担当实干推动举措落地,全省“三农”工作进展顺利,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形势持续向好。一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春季整改”“夏季提升”“秋冬巩固”三大攻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效。全省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当年实现41.1万人脱贫,贫困人口减至9.6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27%。特别是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106.4万户次、贫困人口336万人次,吉安市产业扶贫做法列入国务院大督查通报的地方典型经验,井冈蜜柚入围全国第二批产业扶贫典型范例。二是着力抓好稳产保供。完成2018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新建成高标准农田296万亩、高效节水灌溉29万亩,获国务院激励通报。开展“春季稳粮”“秋粮扩种”“单产提升”“防灾减灾”四大专项行动,粮食总产达431.5亿斤、连续七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打好生猪产能恢复、非洲猪瘟防控、产业转型升级“三大硬仗”,全年生猪出栏2546.8万头、存栏1006.3万头,生猪调出量1186万头、同比增长8.3%。三是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省65%的村组完成村庄整治建设,87.1%的农户完成改厕,村庄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7.6%,村容村貌显著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公路实现组组通,建制村通客车率98.58%,全面启动“五定包干”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推动全省村庄环境由“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71个县(市、区)成立新农村建设促进会,发动新乡贤参与捐资10多亿元。在2019年农业农村部开展的“千村万寨展新颜”活动中,江西入选村庄占全国总数的30%,位居全国第一。
       (二)关于“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进全省农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一是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1+9”行动计划,加快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不断做大九大产业总产值。全省优质稻订单面积增长15.7%,总面积突破1200万亩;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基地面积、产量全面增长,中药材面积增幅达37.5%、产量增长39.7%;牛、羊出栏量同比增长3.5%、7.2%,牛、羊肉产量同比增长5.4%、7.4%,占肉类比重达到4.8%、提升0.3个百分点。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增幅达到42%,名特优水产品产量增长5%、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36.7%;中药材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蔬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产值接近千亿元。二是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七大行动”,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174家、增加569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6223亿元、增长9%。开展“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湘赣边区等旅游精品线路推介活动,创建省级田园综合体15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产值945亿元。开展北上京津冀、南下粤港澳招商活动,农业农村招商引资实际进资总额达到343亿元、增长19.5%。三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深入实施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农药化肥使用量连续四年保持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2%,“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达到5079个,认证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和绿色有机农产品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8.6%,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大力实施“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整合宣传经费开展农产品品牌宣传,首次推出我省农产品“十大区域公用品牌”“50强企业品牌”“7+2”稻米区域公用品牌销售收入达48亿元,“四绿一红”茶叶品牌总价值109.6亿元,赣南脐橙品牌价值达到675.4亿元、列全国水果类产品的第1位。四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新增建设农机装备应用和棉花产业技术体系2个,全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总数达22个,共引进培育新品种1050个,研发新技术新工艺136项,制定新标准规程58项,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9.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以上。智慧农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建设全面开工,建成益农信息社1.36万家。
       (三)关于“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持续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增强小农户适应和接纳现代生产的能力。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树立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的发展思路,积极培育一批“领军企业”“成长企业”“雏鹰企业”。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5942亿元、增长6.9%;省级龙头企业总数为871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52家、增加12家。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榜单中,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进位,有34家企业上榜、增加12家。二是发展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全省家庭农场数量3.8万余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805个。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持续组织国家省市县四级示范社创建认定,清理农民合作社“空壳社”,发展农民合作社7.08万家,出资总额1621.92亿元,成员总数达117.23万户。农村土地流转率达46.6%,50亩以上规模种粮大户稳定在3万户左右,经营耕地面积800万亩。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紧密合作,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了一批“组织一体化、生产紧密化、技术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全程化”的产业联合发展联盟。深入实施“百县百园”工程,支持主产区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全省创建省级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294个。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村集体年经营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78.92%。
       (四)关于“加强对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紧密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培育和引进乡村振兴人才,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一是培育农业农村人才。推动“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与高职扩招转型并轨,新招收学员7008名、累计培养乡村大学生5.4万多人,“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超额完成8000名招生任务。启动第二轮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工作,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二是推动高端智力入赣兴农。加强与院士专家团队的合作,多名院士先后在全省开展技术指导,解决农业科研技术难题。举办农业领域高层次专家江西对接活动,组织全省33个单位70余名专家学者、企业人员与56名农业领域高层次专家进行对接。推进高层次人才平台建设,加大乡村振兴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支持力度。三是推动乡村创新创业。优化提升农村“双创”发展环境,培育打造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扩大创业贷款扶持对象,拓宽农村创业者担保渠道,推进“产业+培训+电商”融合,加大农村创业人才支持力度。
       (五)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立法”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根据省委转发的《江西省人大常委会2020年立法计划》《江西省人民政府2020年立法计划》,《江西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已列为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2020年立法计划。条例由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省人大农委、省司法厅、省农业农村厅共同起草。省农业农村厅按照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牵头制定的条例立法工作方案和有关工作安排,制定了具体工作方案,成立了立法工作机构及其办公室,正稳步推进各项立法工作任务。一是结合江西实际,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聚焦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了解各地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实施的发展策略、取得的成效、针对面临的困难问题和制约瓶颈等情况,拟定立法调研提纲。二是认真整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和中央、省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文件,归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地方性法规,汇编形成《立法参阅材料》。三是组织涉及乡村振兴工作任务的有关单位认真推荐我省乡村振兴调研点案例,汇编形成《立法调研材料》。四是汇总我省乡村基本情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配合做好举办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专题辅导工作。五是组织对条例(建议稿)逐一研究、逐一修改。由省司法厅、省农业农村厅继续配合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省人大农委,做好立法人员集中学习、开展省内省外调研、联合修改、广泛征求意见等工作。省政府将在8月召开常务会议讨论后,修改完善形成条例(草案)及其说明、草案解读稿,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
       (六)关于“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健全完善惠农政策体系,持续加大农业农村支持力度。一是加大财政支农力度。2019年,省级恢复集中土地出让收入30亿元,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用于乡村振兴;省级新增安排乡村振兴专项资金20亿元,主要用于扶贫、农林水、村级集体经济、农业保险等领域,加上新增用于乡村振兴范围的教育、社保、医疗等资金,总额超过30亿元。调整高标准农田建设融资方式,在完成财政资金统筹整合的基础上,缺口资金通过发行地方债予以解决,筹措资金87亿元用于2019年度29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和29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二是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水平。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财政惠农信贷通”当年新增贷款111.17亿元,累计发放贷款614.31亿元,受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3.31万户。用足用活货币政策工具,做大“三农”金融总量,截至2019年底,全省涉农信贷投入占全部贷款余额36.3%,较年初新增1215.2亿元。推动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信社等三家主要涉农银行全面完成“三农”事业部改制。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在全省设立46家分支机构,实现产粮大县、畜牧大县、水产养殖大县全覆盖,在保项目18390个,在保金额80.54亿元,同比增加36.06亿元、增长81.07%。“三农”保险服务站覆盖100个县(市、区)、90.2%的乡镇。创新开展支持小农户发展特色农业保险试点。三是优先保障乡村振兴发展用地。组织开展重大建设项目占用和补划永久基本农田论证63个,确保了全省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总体布局稳定,保障了33个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和30个国定贫困县地区基础设施项目落地。省级预留1060亩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支持重大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各地安排10583亩用地计划,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乡村旅游等建设项目用地需求。支持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县的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2020年,省政府将按照中央、省委的部署要求和省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短板两大重点任务,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收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着力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整合扶贫资源、强化攻坚措施,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帮扶力度,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强对已脱贫人口的跟踪监测,开展疫中疫后分类预警,防止返贫现象发生。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提高产业扶贫质效;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积极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及时做好农民工返岗的对接和服务工作,支持农村能人和返乡农民创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统筹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充分释放农村各类“沉睡”资源的活力,提升集体经济造血循环功能。
       (二)增强农业稳产保供能力。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市场监测,维护市场稳定,做好农产品产销对接,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流通。毫不动摇地抓好粮食生产,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实施现代种业工程、推进品种更新换代,巩固粮食主产区地位。把加快恢复生猪生产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全面落实财政、金融、保险、用地、环保等各项支持政策,确保年底前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及时掌握各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情况,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支持尽快复工复产,推动农业重大项目落实落地。建立健全农业保险机制,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
       (三)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城市近郊区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其他地区实事求是确定目标任务。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开展就地分类、源头减量试点。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解决乡镇所在地和中心村生活污水问题,着力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扎实推进美丽宜居试点县建设,继续选择2万个自然村组开展整治建设。
       (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加快推进农村标准化卫生服务室、基层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等建设,强化农村公共卫生管理和重大传染病防控,补齐农村公共卫生短板。统筹推进农村教育、文化、体育等事业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开展乡村治理建设试点,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加快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强化乡镇应急管理基础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五)强化保障措施。构建“三农”多元投入格局,统筹更多财力向“三农”倾斜,有序扩大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的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做大做强赣农投资集团,创新和落实各项金融“支农”政策。保障乡村发展用地,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省级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安排至少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打造高素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支持大学生、退役军人、企业家等到农村干事创业。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