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江西人大新闻网 >> 立法聚焦 >> 法规解读

莫道桑榆晚 人间重晚晴 ——《江西省养老服务条例》新法介绍

2022/01/12 15:28   编辑:邵新羚   来源: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新时代养老服务发展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养老服务是民生大事,事关百姓福祉、事关幸福江西建设。近年来,我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制定了多项政策措施,一些符合省情的新政策成效明显,本次立法将这些经验做法总结上升到法规制度层面,并对我省养老服务工作作出了一些前瞻性和创新性规定。

  加强居家社区机构协调“老有所养”有保障

  国人传统的养老观念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条例规定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居家养老,可以让老年人处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的作用,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条例规定老年人子女及其他负有赡养义务的人员,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好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仅仅依靠家庭养老,无法解决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所带来的养老难题。在居家养老的基础上,条例鼓励和支持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政府应当在社区建设嵌入式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等,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的养老服务。通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老年人能够在原居安养的同时,也能享受便捷的助餐、日间照料、短期托养等服务。为增加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条例鼓励养老机构向居家老年人提供养老延伸服务,鼓励家政、物业等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养老服务;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常见病诊治、康复护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考虑到特殊群体的养老需求,条例规定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视巡访制度,对经济困难家庭的高龄、失能、空巢、留守等老年人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定期进行巡访,了解其生活状况,及时防范和化解意外风险。

  为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条例对机构养老服务作了规范。入住老年人可在养老机构享受长期照护、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精神慰藉、文教体娱等服务及其他支持性服务。为提升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条例规定养老机构应当建立入院评估制度,配备具备相关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规范管理养老机构建筑设施,依法履行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和疫情报告制度;因停业整顿、变更或者终止等暂停、终止服务的,还应当履行安置义务。

  强化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老有所安”有基础

  养老服务设施是养老服务的基础,没有完善的养老服务设施,养老服务就成了空中楼阁。针对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不合理、不够用、不好用以及交付不及时等问题,条例作出了以下回应:

  第一,明确养老服务设施的用地标准。政府编制本级国土空间规划时,应当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设置养老服务设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20%的地区,人均用地标准则不少于0.2平方米。

  第二,做好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划和计划。政府应当编制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明确养老服务设施的总体布局、用地规模;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应当保障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政府应当将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促进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均衡布局。

  第三,要求居住区配套建设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一是明确提出建设标准,新建和已建成的居住区分别按照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和15平方米的标准配置养老服务设施,且单处用房建筑面积分别不得少于300平方米和200平方米。二是要求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应当与住宅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三是要求配套建设的养老服务设施应当安排在合理位置。四是要求建设单位按照核准的规划设计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对于未经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的,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第四,鼓励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政府应当将具备条件的闲置办公用房、学校、培训中心、宾馆、疗养院、医院、厂房等改造建设为养老服务设施,并且要求按照规定简化办理手续。

  促进医养康养融合发展“老有所医”有依托

  医疗健康服务是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条例针对医养康养需求供给不足、供给质量不高、市场活力不足和专业人才支撑不够等问题进行了引导和规范。

  多渠道增加老年人医疗服务供给。一是政府应当统筹考虑养老服务设施与医疗卫生设施的布局,将两者同址或者毗邻设置,进一步夯实医养结合的工作基础。二是明确医养结合的两种模式: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以及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三是发挥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协同作用,健全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转介机制,建立康复病床、预约就诊、急诊就诊、医疗巡诊等医疗服务绿色通道。四是夯实人才基础,提升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水平。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直接体现了医养结合服务水平,条例明确支持医师、护士到养老机构设立的医疗机构执业,支持专业人员在养老机构开展疾病预防、健康宣教、营养指导、中医调理养生等非诊疗行为的健康服务。

  依托特色资源提供健康养老服务。中医药是我省的优势产业,条例规定政府部门应当发挥中医药在健康养老中的作用,支持中医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慢性病防治、康复护理、热敏灸等中医药健康干预和管理服务。为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气候、森林、温泉等特色资源,条例鼓励发展健康养老、森林康养、旅居养老等新兴业态,在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养老的多元需求的同时,推动打造具有我省特色的康养高地。

  扶持养老产业繁荣发展“老有所助”有举措

  养老不仅是一项事业,也是一项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发展银发经济,开发适老化技术和产品,培育智慧养老等新业态。”扶持养老产业繁荣发展,让养老成为一个有前景的行业,有利于激发养老市场活力,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针对养老服务行业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融资难、盈利低等问题,条例规定了一系列扶持保障政策。一是给予资金保障。政府应当将本级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中55%以上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减免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关经营性服务收费等;对于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给予建设、运营补贴,就业见习补贴,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保险费补贴等。二是给予服务支持。将养老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定期发布购买服务清单。三是给予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融资支持,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提供银行贷款、融资租赁、信托计划等金融服务。四是给予信息化支持。政府应当建立养老服务综合平台,提供养老服务需求和供给信息对接、信息查询、政策咨询、网上办事等服务。

  健全从业人员扶持体系“老有所依”有支撑

  当前,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水准不高,制约了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为此,条例规定了一系列扶持保障政策,以加强人才培养,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从事养老服务工作。

  完善教育和成长成才体系。一是建立健全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相衔接,学历和职业培训并重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二是鼓励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康复治疗、护理学、健康管理、应用心理学、康复辅助器具应用与服务、社会工作与管理等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或者培训项目。三是建立实训、培训基地,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等级认定工作。四是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技能水平。

  多举措吸引和留住从业人员。一是对在养老服务机构连续从事养老护理工作达到规定年限的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毕业生,给予入职奖励或者补贴。二是要求养老服务机构应当与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依法签订聘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加强劳动保护和职业防护,定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依法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缴纳社会保险,并定期安排健康检查。三是政府应当定期发布养老护理员市场工资价位信息,引导养老服务机构合理确定养老护理员的薪酬,支持相关行业组织开展养老护理员市场工资水平监测。

  养老服务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每个人未来的生活。随着条例的实施,必将为我省破解养老发展中的难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要,助推我省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作者系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