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江西人大新闻网 >> 代表履职 >> 代表风采

黄喜凤: 把履职尽责书写在乡野大地

2022/07/21 15:28   编辑:邵新羚   来源:吉安县敖城镇人大

        从乡村教师到乡村农民,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地头,吉安市人大代表、吉安县伟凤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喜凤的选择令很多人不解,“好好的幼儿园园长不干,到村里来种什么田哟?”质疑声中,身形纤瘦、性格倔强的黄喜凤硬是从“农业小白”成长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民贴心人”。

  2015年伟凤专业合作社成立,8年来,合作社伴随着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一路成长,成为集水稻种植、粮食加工、大棚蔬菜种植和农业一体化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合作社。其个人还获得全国“百名优秀学员”扶贫先锋、江西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既登得上三尺讲台,也下得了田间地头

  2006年以前,黄喜凤还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在机缘巧合下辞去了教师工作转而创办了一所民办幼儿园——红苹果,在她的苦心经营下,红苹果成为吉安县当地规模较大的一所普惠性幼儿园。

  成功之后,黄喜凤每每回乡,看到村里田地荒芜,心里很不是滋味。思虑再三,她和丈夫王小伟商量,毅然承包村里的土地,并且成立伟凤专业合作社,带着村民一起把田种起来。

  教师种田,与别家有何不同?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现代化。”黄喜凤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因此,合作社先后引进旋耕机15台、联合收割机7台、高速插秧机7台、无人机4架、烘干机3台及其他设备,总数近70台(架)。除了满足自己4300亩农田的耕作,还定向为本地及永新、遂川等周边地区种粮农户提供秧苗供应、机插机收全程机械化服务40000余亩,成功趟出一条“订单式农业服务”新路子。

  “搞农业不能仅仅停留卖原材料上,还要进行农产品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这是从事农业多年的黄喜凤总结的经验,“从菜籽、稻谷、花生到菜油、大米、花生油,附加值可以提升10%以上。”

  为进一步推进产业链的延伸,黄喜凤腾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将目光聚焦到农产品深加工和品牌营销上。积极争取资金,新建冷库、粮食储备仓等,向第二三产业延伸;打造农业品牌,申请注册“赣凤优”商标,500亩水稻获得有机产品认证,成为省农业农村厅米油长期供应商;线上线下并举,积极拓展销售方式,去年合作社的年销售额达1100余万元。

  在三尺讲台,她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田间地头,她挥汗如雨,果敢干练。黄喜凤,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在广袤的农村打出了一片新天地。

  

      既当干事创业“战斗员”,又作共富共享“指挥员”

  民以食为天,小小一粒米,承载大民生。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黄喜凤始终牢记人民代表的职责和使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职担当、示范表率,当好干事创业的“战斗员”。

  今年,农资上涨较快、农业风险增加,面对压力,伟凤专业合作社不仅没有减少耕种面积,而且在去年2200亩的基础上,增加了2100亩,总面积达4300亩,将近翻了一番,身体力行、稳供保产。

  黄喜凤不仅当好干事创业“战斗员”,更做好当地群众共富共享“指挥员”。

  “以前在外面打零工,一年收入就一两万元,还不稳定。现在到合作社务工,一年收入有五六万元。”在合作社工作六年的脱贫户胡礼太乐滋滋地说。

  只有做大产业,才有能力带动更多群众走向共同富裕,黄喜凤大胆尝试,一边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大棚蔬菜、户外蔬菜、畜禽养殖等业务,一边牵头组建粮食生产区域联合社,积极拓展“订单式”农业,产品不仅销售本地,更远销上海、浙江、广东等地。

  在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效益越来越好的同时,黄喜凤致富不忘身边群众,积极吸纳78户脱贫户入股合作社,带动300余群众每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年发放工资300余万元。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黄喜凤争当“弄潮儿”,以实干之举推动农业现代化,以创新思维推动产业链延伸,以为民情怀推动共富共享,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把履职尽责书写在广袤的乡野大地。(供稿:吉安县敖城镇人大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