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江西人大新闻网 >> 基层人大 >> 县级人大

彭泽县人大:基层立法“融”出治理新效能 “问源沙龙”架起民意“直通车”

2025/05/29 17:55   编辑:邵新羚   来源:彭泽县人大

  近年来,彭泽县人大常委会紧扣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要求,以“四精一融”(硬件精致、人员精干、建议精准、制度精严、融合共建)为工作导向,扎实推进龙城镇狄公湖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探索出一条“立法决策与民意诉求同频共振”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融合共建”从“单一征集”到“多元共治”

  创新“融合共建”工作模式,将基层立法联系点与人大代表联络站融合共建。依托“长江夜话”“社区普法大讲堂”“居民议事会”等平台,实现“立法+普法”“立法+调解”“立法+民生”同频共振,不仅征求了立法建议,同时还解决了居民急难愁盼问题17件,调解社区各类矛盾纠纷41起。通过融合共建,还同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激发百姓的参与热情,在《九江市城市养犬管理条例(草案)》建议征求中,居民提出的“对犬只实行免费登记制度”建议,不仅被纳入法规条款,更推动了犬只底数的摸清,取得了群众对犬只管理的支持。

  “问源沙龙”让“民声”走进“立法场”

  秉持“立法为法治之源,人民为力量之源”,创新打造“问源沙龙”特色平台,设置立法调研、普法宣传、人员办公、群众接待、工作展示五大功能区,成为法言法语与民言民语的“翻译站”和“连心桥”。“我们不仅是法律草案的‘传声筒’,更是民意的‘过滤器’。”联系点负责人介绍,平台通过定期举办立法建议征求会、民意恳谈会,组织人大代表、法律专家、居民代表“同堂论法”,将家长里短的“百姓话”转化为严谨专业的“立法建议”。在《九江市城市居住区配套设施管理条例(草案)》征集意见期间,居民提出的“增加老居住区配套停车位,逐步安装充电基础设施”等建议,经梳理后被正式纳入法规条款。

  1+6+N使“量的积累”转化为“质的提升”

  为确保立法联系规范化、长效化,提升工作质效,彭泽县人大出台《基层立法联系点赋能增效意见》,搭建“1个总纲+6项核心制度+N项配套机制”的制度框架。织密“工作网”,设立26家立法联系单位覆盖行政机关,组建15人专家库、120人基层信息员队伍,布局5个信息采集点,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征集网络;规范“七步工作法”,从“领取任务”到“普法宣传”,全流程细化“学习解读、专家咨询、报告定稿”等7个环节,确保每条建议兼具“民意含金量”与“法治专业性”。联系点负责人表示,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保障机制,联系点的建议采纳率逐年得到提升。

  “激活引擎”从“旁观式”到“沉浸式”参与

  打通“线上+线下”双渠道,接入“江西数字人大3.0”实现手机端一键提交、实时反馈。采用“专群结合”的形式,保持与群众的持续互动,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梳理和研究,及时公开意见建议的采纳情况,让群众看到自己的意见得到重视和回应。为破解“群众参与度不高”难题,创新推出积分制点燃全民参与热情。制定《立法意见征集积分制管理办法》,群众可凭“金点子”在“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让群众“沉浸式”参与到立法工作中来,使越来越多群众从“立法旁观者”变为“民主参与者”。截至目前,彭泽县龙城镇狄公湖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已完成11部法律法规草案意见征询,上报建议53条,其中7条被立法机关采纳,荣获九江市大常委会法工委颁发的意见建议采纳证书。

  “基层立法联系点不是‘终点站’,而是民主法治的‘加油站’。”县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总结推广“四精一融”工作模式,推动更多“金点子”转化为服务发展、保障民生的“硬举措”,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劲法治动能,既让法规更“接地气”,也让治理更“聚人心”,打通立法‘最初一公里’和治理‘最后一公里’,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彭泽县人大许庆、刘旭东、黄立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