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近年来,南昌市新建区人大常委会紧扣就业优先战略,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以“1+18+N”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推动政府构建“需求画像+精准供给”服务模式,让就业服务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为稳就业、保民生提供了坚实保障。
强化监督指导,织密就业服务“保障网”
区人大常委会将辖区就业服务体系升级纳入年度监督工作重点,通过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与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开展执法检查、组织代表实地调研等方式,督促政府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针对务工群体“马路候工”的痛点,区人大常委会安排调研组多次现场监督就业服务站点建设,推动相关单位在工业大道等务工聚集区创新设立2个“零工驿站”。如今,驿站内智能求职终端实时滚动岗位信息,就业指导专员现场答疑解惑,日均服务求职者超200人次,彻底改变了以往“日晒雨淋等活干”的窘境,被群众亲切称为“家门口的就业加油站”。
聚焦需求导向,打造精准服务“新范式”
面对数字经济催生的新职业需求,区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各大代表联络站收集社情民意的作用,在收到大量辖区居民对电商就业的诉求后,区人大常委会及时将其列为重点督办建议,推动有关职能部门动态调整培训课程体系,大幅增加电子商务培训班次。在区就业之家培训教室,一场场直播带货、网店运营等实操课程如火如荼开展,今年已累计培训389人次,不少学员通过培训实现线上就业,月均增收超3000元。参加调研监督的人大代表们感慨地说:“我们紧盯群众‘点单’,政府用心‘买单’,这样的就业服务真正暖到了群众心坎里。”
“就业工作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区人大常委会将持续聚焦就业领域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开展人大代表接待选民活动、组织代表视察等方式,推动区人社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创新服务模式,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高质量就业,用人大监督的实效书写新时代民生幸福答卷。(新建区人大涂光昱供稿)